“在这群官的带领之下,武将的身份地位一低再低,军营的资费也是一缩再缩。”
“甚至于武将为了能够让自己手下的兄弟吃上一顿饱饭,好好打上一场战争,都得低声下气,四处求人。”
“甚至于,一个在前线为了国家,为了人民,奋勇杀敌的武将,不止要懂得杀敌,还要懂得看脸色,有靠山,尤其需要在朝中有官当靠山,如果你没有靠山,那你将随时都有可能被针对,被替换,甚至被诬陷!”
“你能想像吗?像戚继光那样威震天下的绝世名将,在给当朝首辅张居正的信中,都要自称其门下走狗,逢年过节更是送礼不断。”
戚继光:……
张居正:……
万朝中的所有人:……
“而也正因为有了张居正这层关系,戚继光才得以能够在前线安心带兵,仕途一路顺遂,完成自己想要荡平倭寇的理想与心愿!”
“我们所有人都明白,谁都不想这样,可当时的大环境就是如此,武将地位极低,凡事都需要看官的态度行事,稍有不慎,就有可能会被牵连进党争的旋涡之中。”
朱棣脸上有些僵硬,他实在没有想到,他最厌恶的便是大宋王朝的重轻武之策,居然在他的大明也上演了!
大宋武将的地位有多低?
只看狄青一代名将,在朝廷之上步履维艰,被那群官给逼得抑郁而亡便已能初见其害。
可如今,同样的场景在大明王朝上演了。
哪怕乔姑娘还未曾说到这戚继光的结局,便从方才那几句话便已能看出来,这戚继光的仕途和结局,绝不可能会太好!
朱棣的手指微微发抖,他是真的害怕,害怕他的大明再出现一个残害忠良的事件出来。
这些能被后世铭记的英雄,想来为了大明也做出不少贡献,若是这样都得不到一个好的结局,那他真不知道,他是哪里来的勇气,敢去嘲讽大宋?
“戚继光刚开始,就是带着大明卫所的将士们去围剿倭寇,四千将士,对战八百倭寇,戚继光采用诱敌深入的法子,对倭寇进行包围,可没想到,五比一的人数优势,明军居然被倭寇给打得落花流水,败退而逃。”
“戚继光抽刀,斩杀了多名从战场之上逃跑的明军将士,却无法阻止大部队的全线性后退,最后他执箭射杀了倭寇头目,使得倭寇因为群龙无首而大乱,这才逼得倭寇撤退。”
“通过这一场战争,戚继光对于明军卫所的战斗力有了初步的了解,他觉得既失望又无奈,失望的是大明将士在倭寇的入侵之下,哪怕占据人数优势,可却还是被吓破了胆,根本就不敢在战场之上与倭寇进行正面交锋。”
“无奈的是,针对这种情况,他也根本无力改变,他新到此处,寸功未立,没人会服他,更因为卫所的那群老兵,早就已经混成了老兵油子。”
“他们对于战场逃跑,如何保命,有自己的经验,待在卫所之中,也只求一个饿不死而已。”
大明朱元璋:……
大明朱棣:……
朱棣面色僵硬,他实在也没想到,正统年后的大明军队情况会严峻到如此地步。
而朱厚照看到这里,也难得严肃了起来,他已经想了很多方法来提高武将的地位,可却见效甚微。
每一个臣,似乎都觉得自己是来拯救国家的英雄,不是把自己当魏征,就是把自己当于谦,自己但凡有一点出格之处,就要面临无数的征讨。
他想要训练一支能够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军队,却也只能拿宦官练手,如今看到这后世人评说这大明英雄戚继光。
他也想看看,面对大明卫所如此颓丧的情况之下,这位戚继光,当如何解决?
直播间中还在继续:
“如果他还想要对抗倭寇,保家卫国,就只能重新招募新兵。”
“戚继光根据自己的观察,发现倭寇作战勇猛,武器精良,而且进退有度,如果要与之为敌,就必须要从人、武器、军队训练这三个方面进行入手。”
“戚继光在经过多方考察之后,发现金华、义乌的矿工农民,十分勇武,经常为了护矿,把前来抢矿的人打得节节败退。”
“而且这些人,常年从事体力劳动,有把子力气,戚继光随即便在此地招募了四千人,组成一支军队。”
“当然,挑选人的时候,戚继光也有自己的原则,不要那种在官府里任过职的,不要城里人,不要长得白的,也不要胆子小的,但对倭寇有着血海深仇的一定要,有保家卫国正确思想的也一定要。”
“就这样,戚继光拉起了一支四千人的队伍,进行系统化训练,而这支军队,在后来也被称作戚家军!”
“招兵完毕之后,戚继光开始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的练兵、习武,教授这些士兵如何听指挥、如何排兵布阵、如何奋勇杀敌。”
“当然首先用保家卫国的思想教育士兵,牢记是为解除百姓祸患而战的。同时严明军纪、严格赏
罚。”
“再者对他们进行分部队伍,号令训练,为了让这群义乌兵能更好地融入,他还特别编写了一本军用教材《纪效新》,发给所有人,令认识字的朗读、解说,并要求人人熟记。”
“武器方面,他摒弃了传统兵器的单一性,而创制了新武器“狼筅”,这种武器像一把多头叉,可剌可扫,还可抵挡长枪手进攻。”
“军阵方面,他考究了古时的优秀阵法,创造出了新型阵法鸳鸯阵,并在的鸳鸯阵基础之上,还可变形为棱形阵、三才阵,使得阵法在战场之上的使用更为灵活。”
义乌农民兵?
《纪效新》?
创造武器?
鸳鸯阵?
万朝中的武将们全都眼前一亮,这戚继光当真是好生厉害,不但重新蓦兵,自己训练,还能玩出这么多新鲜花样!
他们倒要看看,这戚家军的战力究竟如何?
“就在这样严格训练的条件之下,仅仅两个月,这群义务兵便已经是一人抵百的存在,戚家军训练有成,并在同年十一月,奔赴台州前线抗倭。”